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制定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全社会营造关心支持民族工作的良好氛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系统工程。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需要坚持系统观念,在党的全面领导之下,强化宣传教育,促进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推动各民族全方位嵌入,健全法治保障,形成工作合力。青海作为我国少数民族分布集中的省份,要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从“数量领先”向“示范引领”转变,更需在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有新作为,有形有感有效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提档升级,汇聚起共襄现代化新青海建设的磅礴力量。
一、加强和完善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制度机制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年来,少数民族的面貌、民族地区的面貌、民族关系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民族工作成功的根本保证,也是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因此,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首先就是要加强和完善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制度机制。
加强和完善党对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必须强化各级党委主体责任落实机制。各级党委要把做好民族工作作为重大政治责任,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认真履行主体责任,推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必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时俱进做好民族区域自治法实施工作,推动地方配套政策制度机制的更新和完善。必须更加注重基层民族工作机构建设和民族工作力量的强化,更加重视、关心、爱护在条件艰苦地区工作的一线干部,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确保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到基层有人懂、民族工作在基层有人抓。
二、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制度机制
宣传教育是提高人的认识,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实现组织目标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强调,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搞好社会宣传教育。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制度机制,就是要将“五个认同”“四个与共”等融入宣传教育实践全过程,形成大宣教格局。
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制度机制,要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指引,在统一战线的全领域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建立央地联动、贯穿各级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培训体系,用共同理想信念凝心铸魂,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红色基因传承工程,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讲好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讲好新时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故事,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和民族团结进步的故事。同时,创新开展宣教实践基地和网络载体建设,构建“线上+线下”“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联动一体的宣教机制。
三、健全加快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制度机制
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基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个民族也不能少”的目标设定,面对“从全国来看,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最艰巨的任务在一些边疆民族地区”的现实境况,健全加快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制度机制,推进民族地区实现共同富裕,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关系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
健全加快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制度机制,在国家层面,就是完善东西部协作机制,深化对口支援、定点帮扶,鼓励支持民族地区加快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推动民族地区主动对接国家区域重大战略,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重大项目衔接、产业转移承接、联合开发、空间转换、技术赋能、市场互补等形式加强产业培育,加快形成发展新格局,深入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在民族地区,就是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强化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本区域内的协同发展机制,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区域帮扶机制,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高质量推进协调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四、健全推动各民族全方位嵌入制度机制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民族在社会生活中紧密联系的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民族人口分布格局不断深化,呈现出大流动、大融居的新特点。健全推动各民族全方位嵌入制度机制,正是基于新时代民族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和各民族在共同空间场域交往交流交融的新样态,致力于打破民族交往过程中的社会结构分隔,促进实现不同民族的良性互动与共同发展,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社会条件和空间基础。
民生是最大的政治。要贯彻落实好《关于实施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的意见》,统筹城乡建设布局规划,深入实施人居环境微更新民生项目,推动硬设施和软环境实现双提升。将完善社会保障当作推进各族群众深度融合的有力支撑,在公共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供、公共政策制定中贯彻好民族融合理念,加快形成基本公共服务和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各方面全领域衔接配套、集成完备的制度体系,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把社区作为互嵌互融的重要阵地,打造各具特色的“石榴籽家园”,动员各族群众积极参与互嵌式社区治理实践,实现从小家到大家再到国家的情怀升华。
五、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法治保障制度机制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衡量、规范、引导人们社会生活和日常言行的重要手段。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曾明确指出,要“用法律来保障民族团结,增强各族群众法律意识”。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法治保障制度机制,就是要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重要作用,更好保障各民族群众合法权益,为新型民族关系的发展提供公平公正、及时有效的法治保障,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注入强大的法治动力与活力。
法律本身就是具有国家形式的共同意志的表现。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制定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及其配套法律体系,完善与民族工作相关的法律体系,旗帜鲜明地规范各民族与中华民族的关系、规范民族与国家的关系等。各民族地区也应依据国家有关法律和规章的规定,结合各地实际,及时对民族政策和单行条例进行梳理评估,丰富地域性法规成果,确保民族事务治理有法可依、依法而为。同时,强化普法宣传教育,以优秀民族文化、健康民俗活动等为载体,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和方式开展法治宣传,让深入人心的法律发挥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保驾护航的作用。
友情链接:
主办单位:青海省退役军人事务厅 承办单位:青海省退役军人事务厅退役军人数据服务中心
政府网站标识码:6300000067 ICP备案编号:青ICP备2022000213号-1
青公网安备 63010402000525号
建议分辨率:1024*768 建议浏览器IE 9.0及以上版本问体验更佳